首页 > 考研动态 > 正文

提高专业硕士生培养质量的路径选择

2014-12-09 15:59:44| 【山东考研网】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将专业硕士定义为: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一种硕士学位类型。它与相应的学术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培养规格各有侧重。专业硕士更侧重于应用型和专门性人才培养。近些年,专业硕士教育发展已成为着重点。各高校根据自身情况对专业硕士的培养进行不断探索与完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短时期规模的迅速扩张趋势必然会对培养单位造成极大的压力,在实践过程中产生诸多问题。因此,要培养高质量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就要做出正确的路径选择。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严格遴选硕士导师。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是提高硕士生培养质量的根本举措。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组提倡实行校内外双导师为主,校方导师一般具有较强的理论功底,有多年的研究生指导经验,其指导以学术指导为主;而各职业部门导师则以实践指导为主,形成一支既有较高学术含量,又有明显职业背景、丰富实践经验和较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导师队伍。二者发挥集体培养的作用,加强对专业硕士的培养。各高校在制定导师的遴选条件时,必须在学术和科研上高标准、严要求,同时对于校内有社会兼职的实务型导师应该破格选拔。制定硕士生导师岗责任制,尽快明确硕士生导师职责并熟悉工作流程,充分发挥硕士生导师组的核心作用,积极提高导师素养,从根本上促进专业硕士生培养质量的提升。
 

严格落实专业硕士培养方案。由于我国专业硕士培养起步较晚,培养单位在专业硕士的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培养方向、师资力量等方面准备不足。在实施前期,鉴于专业硕士人数较少,许多高校采用直接沿用学术硕士的培养方案,进而导致了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方案相一致。随着专业硕士培养规模的不断壮大,就需要有一套适合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才能保证专业硕士生的质量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富有学校特色、专业性强及可操作性强的培养方案,是保证专业硕士生培养质量的前提。因此,要求各培养单位应该结合自身实际制订相应的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研习专业课程外,也应该注重实践型人才的培养,加强理论研讨、参与企业咨询等社会实践活动。
 

制定教师教学评价机制,规范教学秩序。注重教师教学质量,制定教师教学评价标准,对教师的教学用书、讨论材料及教学案例等进行备案,要求教师每年对教学材料及时更新。加强学生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估,通过与教师的沟通及时反馈学生的意见,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严格教学管理是规范教学秩序的保障。专业硕士生基本由两类学生组成,一类是由本科生毕业后直接考入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另一类是为了提升自身业务素质的社会在职人员,如果用正常授课方式,这一类学生是不能保证出勤率的,如果硬性培养也就失去了原有继续再深造的本意。因此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教授,区分为(非全日制学生)在职人员与全日制学生,对于不能按照要求完成课程学习研究的同学建议实行假期班集中授课,保证培养质量的前提下,可以安排部分时间在企业培养,提倡与不同行业及部门联合培养。这不但规范了教学秩序,保证在职专业硕士生专业知识的提升,还能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也为全日制专业硕士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更能规范教学秩序。
 

专业硕士生的最大特点就是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专业硕士生培养的重中之重。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需要建立实习基地,实现多途径、多领域人才培养。除了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参加教学实践外,还要根据教学需要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利用寒暑假到企业等单位参观访问、座谈、实习,了解用人单位实际操作流程,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这既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促进了培养质量的提高,起到“双赢”效果。


 

更多分享
最新热帖我要发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