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考研动态 > 正文

考研资讯:2015年我国研究生培养现状

2015-01-22 10:10:49| 【山东考研网】

学生是研究生培养体系里的主体,更是即将走入社会的新生力量。在种种关于研究生培养制度的讨论中,比较常见的是主管部门的文件、来自专家的意见、一线教师的声音,而作为主体的学生,似乎只是在被动地接受着制度的安排。今天,就让我们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厘清我国研究生培养的现状。
 

“换汤不换药”的课程
 

一直以来,学生们对于研究生课程的吐槽都不少。同一门课,“概论”改“专题”的情况并不少见。而这样的体会,一所学校的“土著”往往体会更加深刻。
 

上海某高校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女生告诉记者,作为本院保送读研的学生,在她看来,学院为本科生开设的专业课与硕士的专业课几乎完全相同,是“换汤不换药”,多年前师兄、师姐做的课堂笔记可以一传再传。
 

她这样向记者描述自己的研究生课程:“老师不变,内容不变,只是课程名称有所变化罢了。还有一个变化在于所谓的自由度更大了,老师只是安排学生分组完成讨论、作报告,之后再简单点评一下。我们的任务比以前更辛苦了,但并没有感觉学到更多东西。”
 

采访中,记者发现,课程少,内容水,有效学习时间短,这是人文社科类研究生们的普遍感受。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往往作两种情况应对:一心要在学术这条路上深造的学生会自由利用多出来的空闲时间阅读专业书籍、参加各种读书会;不打算继续深造、有明确职业规划的学生则积极寻找实习机会,忙着为自己日后投向人才市场的简历增添几笔履历。而理工类的学生则大多表示,泡实验室、干活是他们的日常生活,虽然课程不多,但实际上做科研的时间并不少。
 

来自金钱的压力
 

短则两三年,长则五年甚至更久,读研对于学生而言,不仅仅需要投入宝贵时间,还要面临来自金钱方面的压力。毕竟,潜心学术与科研,需要基本的物质保障。
 

“连我们老师都说,现在学生读研、读博的压力比十多年前他们读书时的压力大多了,因为那时大家都穷,哈哈。”接受采访时,北京某“985工程”高校文科类硕士生李熙这样告诉记者。
 

李熙表示,自己每个月的补助只有700元,帮导师做助教还有500元。他随即补充:“但不是每学期都有助教的工作可以做。”这样算起来,每个月的补贴只够李熙吃饭,“其余的生活开支还是要靠爸妈给的生活费”。
 

与其他已经工作的同学相比,李熙有时会觉得,自己不该读研,更不应该“一条道走到黑”地还打算继续读博。“没办法啊,谁让自己喜欢这个专业呢。”李熙感慨道。
 

相比之下,理工科,尤其是工科类的研究生在经济方面的压力稍微小一些,因为在实验室帮老师“干活”可以为他们带来一些收入。曾在中科院某研究所读研的小刘告诉记者,两年前,他每个月能拿到手的补贴有两千多元,对于生活一向节俭的他来说,是足够用了。不过,对于在读书阶段已经成家的一些博士生来说,两千元左右的补贴还是不够孩子的“奶粉钱”。考虑过外出兼职又怕影响自己在实验室的表现,对于这部分研究生来说,情况有些棘手。
 

实际上,如何提高研究生待遇,让他们在22~28岁这一关键的人生时期得以安心、潜心地进行科研,已经是许多高校教师、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们极为关注的话题。
 

国家也已从经济层面着手调整研究生培养体系,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所有被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开始全部自费。而此前,研究生多以公费生为主,而且奖学金额度较低。取消公费生的同时,各地也出台了新的研究生收费实施办法,在开始收缴学费的同时,向所有符合条件的全日制研究生提供研究生国家助学金,以及各种奖学金。在理想的环境下,博士生能拿到3万元国家奖学金,平均每月2500元的收入。但是,毕竟僧多粥少。譬如李熙,去年拿到了2万元的国家奖学金,但他也坦率地承认,这在他们学院里是“独一份”。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别敦荣认为,就解决博士生生活层面的问题而言,补助的标准应该在3000元至5000元之间,但是,现在能达到3000元补助标准的高校、科研机构极为少见,通常在1000元至2500元之间,最低甚至仅维持在1000元左右。
 

2013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钟章队提交了自己关于关注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博士生待遇的提案,起因在于优秀人才出国深造或者进企业谋求高薪高职的社会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国内首位研究GSM-R铁路无线通信专家、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的钟章队也会为博士生招生而感到头疼。在他看来,提高博士生待遇才能真正吸引优秀人才继续读博,从事基础性和创新性研究。他表示:“目前科研项目只允许不到10%的总经费用于博士生劳务费或津贴上,这一规定大大限制了博士生待遇的提高,可以提高到50%以上。”

 

更多分享
最新热帖我要发帖